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,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,根据中央军委和中革军委的决议,中央红军除开留守部队,主力放弃中央苏区,向西进行战略转移。
没错,浩浩荡荡的“两万五千里”长征,由此拉开了历史序幕!
1935年6月中旬,中央红军一路向西,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,成功翻越夹金山,并在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师。
此时,眼见的日军咄咄逼人的侵华野心,党中央便准备全军会师后北上,便于对日寇作战,并明确了“北上”战略方针。
但是,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、红军总政委、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张国焘,却反对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,并执意坚持南下作战,获得整个四川盆地。
随后,张国焘发布南下命令,要求红军“大举向南进攻,消灭川军残部,在广大地区内建立根据地”。
虽然说,红四方面军在南下作战前期,取得了一系列战果,但是随着川军的重兵围剿,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一战不敌,最终只能转战川康山区,全军也从战略进攻转为被动防御。
其实,此前中央也明确告知张国焘,南下就是一条绝路,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?当时的红军主力南下真的就没有希望吗?
说实话,希望真的太小了,咱们接着往下说!
首先,就是古往今来,占据四川的往往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,就算是刘邦,当年占据的也根本不是四川,而是以关中为起点统一中原。
同时,正是因为四川的天然地理优势,就算是红军进入四川,而且能够肃清川系军阀,并且在四川境内完全推行土改,影响力最多辐散到贵族、云南一带。
然后,历史上割据四川的政权,有一个算一个,结局都是人亡政息。就算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,终其一生都是出兵汉中北伐,想要为蜀汉打下统一天下的通道。
但是,在诸葛亮死后,除开姜维,有志北伐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,也根本没法裹着当时益州的门阀士族去征伐天下。
对于蒋氏而言,他最乐意的就是看着红军都在四川,因为一旦在四川,在有屏障优势的同时,也失去了扩张的空间。
在这个时候,蒋氏完全可以调动川军和中央军,全力守住两条出川通道,陕西和四川,再调集重兵进入四川,徐徐消灭红军。
就算在短时间内,无法全部消灭红军,也可以将红军的影响力局限在四川境内,或者说直接放弃四川,毕竟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控制区也就江浙沪一带。
其实,中央最初的意图是建立川陕苏区,通过游击战争,打通和苏联的联系,获得军事补给、扩充军队,再逐步向东发展。
但是,有一个问题在当时十分现实,那就是川康一带很艰苦,中央红军路过川康时曾试图建立根据地,但是这里的势力错综复杂,当地权势集团比较反动,很难以保障根据地的安全。
同时,川康地区气候复杂、恶劣,红军筹集粮食也是十分困难,而且加之高原地区空气稀薄,很容易出现高反现象。
当时,红军主力基本上都是南方士兵,很难忍受住高反,再加上食盐缺乏,导致红军士兵容易患上夜盲症,非战斗减员损失比例严重,在这里拓展根据地自然是极为不现实的。
还有一点,就是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,在卓木碉会议后,便打算另立中央,这就出现了军阀主义的势头。
这就是和真正苏维埃的路线之争,路线之争是无法妥协的,自然要连同张国焘的南下路线进行批判,否则很容易影响整个红四方面军的!
说实话,百丈关一战,就让红四方面军损失了不少精锐力量,在这种实际情况下,北上也是最好的选择,南下自然是绝路。
最终,历史告诉了众人正确的答案。在教员的领导下,红军主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,并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,最终从这里由弱变强,打败了一切侵略者和剥削者,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!
Powered by 可靠的极速赛车实力群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